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ID和IDA流行更为严重。本文在参考国内外近年相关研究进展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推荐的《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基础上,简要归纳儿童ID和IDA的防治意义和经验方法。
儿童ID和IDA防治主要问题
患病率居高不下 我国7个月~7岁儿童ID和IDA发病率分别为40.3%和7.8%,其中7~12个月婴儿的ID和IDA发病率分别高达44.7%和20.5%。
早期诊断有欠及时 可见大多数患儿处于体内铁缺乏期,尚未达到贫血的程度。此外,多数IDA患儿也处于轻度贫血状态,缺乏典型症状与体征,临床难以察觉。目前普遍采用的血常规仪器结果报告单上,检测项目多达20~30项,MCV、MCH和MCHC等指标数据均位于非醒目部位,若临床医师未予足够重视,极易导致漏诊。
某些认识误区 关于微量元素检测
目前儿科临床微量元素检测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即使微量元素检测显示铁含量正常,也不能说明体内不存在铁的缺乏,需要临床高度重视。
科学育儿知识普及问题
近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家长对于合理喂养原则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对儿童ID或IDA的正确认识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缺陷,也是导致高发病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急需加强相关科普宣传。
ID和IDA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铁元素除参与Hb和肌红蛋白合成之外,也是体内多种代谢酶(如细胞色素酶)的关键元素。因此,铁缺乏将对儿童多系统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具体归纳如下:
①慢性贫血,导致重要脏器长期供氧不足,将影响整体健康状态和婴幼儿重要脏器功能发育成熟。
②运动障碍,因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内肌红蛋白合成下降,使患儿肌肉软弱无力和运动能力下降,影响动作发育。
③免疫力下降,铁缺乏可导致淋巴和吞噬细胞功能下降,患儿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
④智力发育落后,国内外均有资料显示,IDA儿童的智商、运动和智能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甚至导致心理行为异常。智能发育障碍出现后,即使补铁治疗可能也难以逆转。
⑤其他营养素代谢的不利影响,因消化酶活力下降导致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甚至营养代谢障碍。此外,ID患儿容易伴发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和慢性铅中毒。
儿童ID和IDA早期诊断
儿科血液学组推荐的《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临床可操作性,理解与掌握该诊断标准,将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和诊断儿童ID和IDA。精选归纳诊断标准如下:
①Hb降低,符合WHO儿童贫血诊断标准,即6个月~6周岁,Hb<110 g/L;~14岁,Hb <120 g/L。
②红细胞存在小细胞低色素表现,MCV<80 fl,MCH<27 pg,MCHC<310 g/L。
③既往史存在明显可导致缺铁的因素。
④铁代谢相关实验室检测存在下述4项中至少2项,即SF<15 μg/L;SI<10.7 μmmol/L;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62.7 μm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15%。
⑤铁剂治疗有效,足量铁剂治疗4周后,Hb较原有水平上升20 g/L以上。
⑥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0~+),铁粒幼红细胞<15%。
⑦鉴别诊断,除外可存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其他疾病。凡符合上述第1和第2项(存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能排除存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其他疾病,即可拟诊IDA。如铁代谢相关实验室指标达到诊断标准,则可确诊IDA。但如铁剂治疗有效也可确诊,此为临床较为简便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要点提示 血红蛋白水平
诊断标准引用WHO对于儿童各年龄段Hb正常范围低限,作为是否存在贫血的判断标准,需要临床严格掌握。
鉴别诊断
最需要高度重视鉴别的,应属具有典型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特征的地中海贫血,轻型地贫患儿尤易误诊为IDA。但地贫患儿无论程度轻重,必伴有网织红细胞(Ret)明显增高表现,与IDA差异显著,此可为门诊初步获取鉴别信息之简要方法。
诊断条件
根据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条件可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特殊表现和病史的患儿,出现MCV、MCH和MCHC中2项降低,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者,即可拟诊ID或IDA,采用诊断性治疗显效后则可确诊。因此铁代谢相关的SI、SF、TIBC、TS和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查均非诊断必要条件,仅在特殊情况下酌情选择进行。
儿童ID和IDA有效防治
导致儿童体内铁缺乏和IDA主要病因包括体内铁储存不足、摄入有限、丢失过多和需求旺盛。针对上述主要病因,归纳《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的防治要点如下。
孕期预防 孕妇应注重富含二价铁的动物类食品摄入。从孕期第3个月起,口服铁剂60 mg/d(元素铁)和小剂量叶酸(400 μg/d)作为常规预防措施。通过血常规等检查了解孕妇是否存在缺铁,当为产前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婴幼儿预防 ①母乳喂养,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需从出生后2~4周起,服用铁剂(元素铁)1~2 mg/(kg·d)。足月儿从出生后4~6个月起,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必要时可口服铁剂(元素铁)1 mg/(kg·d)。
②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儿,需选用铁强化的配方乳(一般无需额外补铁)。
③幼儿,注重饮食营养均衡,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药物防治 服药指征
根据《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药物铁剂可应用于ID、IDA的预防和治疗,用药指征比较宽松。因此,对于ID患儿也应当采用。
药物选择
选用含二价铁元素的亚铁制剂较利于胃肠道充分吸收。
用药剂量
必须根据所选药物单剂内所含元素铁,进行精确计算后按标准治疗剂量服用,2~6 mg/(kg·d)。一日剂量可分为2、3次,于两餐间服用。
辅助措施
口服铁剂治疗初期,可能暂时出现消化道不适等刺激反应。但从小剂量开始,延续治疗之后多可自行缓解。口服铁剂期间,可适当服用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有助于铁剂吸收。
药物疗程
有效补铁治疗后,血红蛋白可较快上升,小细胞低色素指标现象也可得以纠正。但是,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之后,需要继续服用铁剂2~3个月,以足量补充体内储存铁。
健康教育
告知家长体内铁缺乏对儿童健康的严重不良影响和铁剂治疗的重要意义、补铁治疗的正确方法、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疗效和需要足够疗程以补充体内储存铁等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积极配合,以尽快获得理想的疗效。
疗效评价 铁剂治疗后Ret可有短暂上升,治疗2周后Hb开始回升,治疗4周时Hb需较原有水平增加20 g/L,方能判断为显效。如铁剂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需行诊断复核和相关鉴别诊断。如复核诊断无误,则应分析是否存在选药不当、剂量不足、服药方法欠妥等可能原因,并予以妥善解决。
以上全文摘自《临床儿科杂志 》第33卷第5期2015年5月